北朵廊:大殿两旁的走廊。壁隐:应指塑壁,是将山海云石悬塑于壁,人物等形象高下错落、散置其间的雕塑形式,亦称“影壁”“悬塑”或“海山”,常制作于庙宇、寺院的殿座、楼阁的内部壁面。相传为唐代艺术家杨惠之所创,后又有北宋画家郭熙,受惠之塑壁启发,以手堆泥于壁,使成凹凸之状,待干后,随其形迹,用墨晕成山峦林壑,称为“影壁”。宋人邓椿《画继》:“旧说杨惠之与吴道子同师,道子学成,惠之耻与齐名,转而为塑,皆为天下第一。故中原多惠之塑山水壁。郭熙见之,又出新意,遂令巧者不用泥掌,止以手抡泥于壁,或凹或凸,俱所不问。干,则以墨随其形迹,晕成峰峦林壑,加之楼阁人物之属,宛然天成,一谓之‘影壁’。”杨惠之、郭熙所制塑壁或影壁实为泥塑浮雕,与建筑中依附墙壁垒砌假山的技法有相通之处,北宋徽宗崇宁二年(1103)刊行的《营造法式》一书,“泥作料例”中即有“壁隐假山”一项,孟元老使用“壁隐”一词,应与此有关。
到楼殿:高大的宫殿。
大殿两边的走廊都是本朝名家的手迹:左面的墙壁上,画着炽盛光佛降九曜图、鬼百戏图,右面墙壁上,画着佛降鬼子母揭盂图,大殿的庭院中陈列的乐队、马队之类。大殿两侧的走廊都是壁隐浮雕,高大的宫殿和人物,无一不是精致巧妙。
寺东门街巷
本条250字,标题虽为“寺东门街巷”,实际上是以相国寺为立足点,介绍相国寺与景灵东宫以东的街巷情况。
首先介绍相国寺东门大街的情况,那一带多为出售各类服饰用品的店铺。结合前一条“相国寺内万姓交易”中“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,领抹、花朵、珠翠、头面、生色销金花样幞头、帽子、特髻、冠子、绦线之类”及本条“绣巷,皆师姑绣作居住”等信息,可以推想这一行业集中于相国寺附近的原因。此外,还有经营素食的丁家茶店,体现出寺院周边饮食的特色;有很多南食店,因为北宋时期很多南方人来到京城做“北漂”,尤其是北宋时期的科举考试,呈现严重的南北不平衡局面,考中进士者,南方籍士子占到九成以上,大批士子长期滞留京城待考,相国寺以南,正是南方士子集中落脚的地方之一。这一带也是妓馆集中之地,与汴河南岸街区相似。
然后介绍相国寺北面的情况。相国寺北面,正是景灵东宫的东门前,这一带也是药铺集中之地,尤其是宋家生药铺,墙壁上满是五代宋初传奇画家李成所画山水。再向北去,即与卷二“东角楼街巷”所介绍的街区相衔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