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注释】 句读(dòu):也称句逗。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,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(逗),句号为圈,逗号为点。古代刻印的书籍上没有标点,老师教学童读书时首先要进行句逗的教学。这也是儿童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巫医、乐师、百工之人,不耻相师。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问之,则曰:“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”呜呼!师道之不复可知矣!巫医、乐师、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!
【注释】 巫医:古代用祝祷、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,因此连称为巫医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人而无恒,不可以作巫医。”这被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。百工:泛指手工业者。道:学问。谀(yú):奉承、谄媚。君子:在古代一般兼有两层意思,一是指地位高的人,二是指品德高的人。这里用前一种意思。不齿:不屑与之同列,表示鄙视。齿,原指年龄,引申为排列。
圣人无常师。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“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”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
【注释】 圣人无常师:圣人并不局限于请教一位老师。常,不变、固定。郯(tán)子:春秋时郯国(今山东郯城)的国君,孔子曾向他请教。苌(cháng)弘: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,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。师襄:春秋时鲁国的乐官,名襄,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。师,乐师。老聃(dān):即老子,春秋时楚国人,思想家,道家学派创始人。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’”
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
【注释】 李氏子蟠:李蟠(pán),唐德宗贞元十九年(公元803年)进士。六艺:指六经,即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六部儒家经典。经:六经本文。传:注解经典的著作。
【点评】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一篇力作,从正面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,又从反面揭露讽刺当时耻于求师的世态,教育了青年学子。柳宗元在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中说:“今之世,不闻有师,有,辄哗笑之,以为狂人。独韩愈奋不顾流俗,犯笑侮,收召后学,作《师说》,因抗颜而为师。”而佛老都反对人要积极面对社会,认为学习并没有多大意义。因此,该文也算是韩愈批判佛老的文章。
它首先完整地揭示了“师”之任务是“传道”、“授业”、“解惑”,同时深刻指出“人非生而知之者”,因而必须从师学习。这些说法都是对前代儒学的延伸。儒家重视学习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,反对空想。《论语》开篇第一章就是讨论学习这个话题。而学习的内容主要还是“道”,而不是一般的日常工艺技能。作者感叹时人不相师,关键还在于他们不重视学习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。文章最后得出“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的结论,与首段“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”相呼应,这也算是韩愈对儒家保守思想的突破。
杂说四 韩愈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,故虽有名马,只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【注释】 伯乐:春秋秦穆公时人,姓孙名阳,字伯乐,以善于相马著称,因此在后世常被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。骈死:一道死去。槽枥: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,马厩叫枥,这里即指马厩。
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食马者,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【注释】 一食:一顿。食(sì):动词,喂养。见(xiàn):通“现”,表现、呈现出来。
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曰:“天下无马!”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