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双鸭山KTV招聘网 > 双鸭山热点资讯 > 双鸭山学习/知识 >  【概要】,《应帝王》反映的思想是庄子的用世目的“道”在庄子的

【概要】,《应帝王》反映的思想是庄子的用世目的“道”在庄子的

2022-08-29 23:21:42 发布 浏览 965 次

【概要】 《应帝王》反映的思想是庄子的用世目的。“道”在庄子的思想中很难具象化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不通过区分事物来认知世界是令人手足无措的。因此,庄子提出既然不知道如何处理,那么就不处理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,也就是摒弃人为的因素而任由事物自然变化的无为政治主张。能够执行这一主张的,就应当成为帝王。

全篇分为三大部分:

第一部分阐述无为之政的理想状态:根据庄子的时代认知,伏羲氏生活的上古社会,是统治者与百姓尚未有具体分工的时代。作为统治者的伏羲有时也充当了马牛的工作。此时人与人的关系还是率真而简单的,可以把这种和谐生存在自然中的关系看成“真德”。

第二部分说明在现实社会中,为什么要行无为之政:从肩吾的描述中可以看出,在以力争夺的时代,通过礼法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定。庄子认为这种办法是“欺德”,不可长久,希望统治者顺应人趋利避害的原始天性使人各行其是,安稳生活。而不是强人所难“涉海凿河”、“使蚊负山”。为了展示无为之政的效果,庄子在天根与无名氏的问答中,提出了“无私而天下治”,又在阳朱与老聃的问答中,提到“不居功以自保”的两相适宜之法,暗示执着于外物则身亡的道理。

第三部分是无为之政的具体方式:如何保持无为之政,还需要借助“虚藏不测”的道理。庄子借用神巫给壶子看相的故事说明依靠“道”的修养才可以保持自我本性的不失,通过虚与委蛇的手段就能除去世俗中游说之人的影响,使他们远远逃开。而在政治事务的处理上,则如镜子照人,不要主动施为,使来者暴露本性,从而保全自我。对于百姓的管理,更要施行无为之政,浑沌之死表明无为则百姓存活且生活稳定,有为则百姓争夺而国家灭亡。

齧缺问于王倪,四问而四不知。齧缺因跃而大喜,行以告蒲衣子。

蒲衣子曰:“而乃今知之乎?有虞氏不及泰氏。有虞氏,其犹藏仁以要人,亦得人矣,而未始出于非人。泰氏,其卧徐徐,其觉于于,一以己为马,一以己为牛;其知情信,其德甚真,而未始入于非人1”

齧缺、王倪:贤德的人,详见《逍遥游》。下文“四问四不知”事详见《齐物论》。

跃:踊跃。蒲衣子:即“被衣子”,王倪的老师。传说尧帝时期的贤人,八岁时,舜就要以他为老师,他退让不受。

有虞氏:帝舜,五帝之一。泰氏:太昊伏羲氏,三皇之一。这里指五帝时代不如三皇时期。

藏仁:怀仁。一说为“臧仁”,以仁为善。要(yāo):交结,迎合。

未始:从未。非人:外物。人与非人,即有区分。这里代指人对自然的认识。这里指舜用仁义交结人而得人心,但仍然以人为我,非人为物,不能超出外物观念的影响。

徐徐:安稳宽舒的样子。

于于:自得闲适的样子。

一:或者。一说为“竟然”。

知:通晓自然。情:确实,真实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